户外广告,让我们的营销“更时髦”
发布时间:2022-02-28 09:09:12
在二三线城市,分散的社交媒体和难以聚焦的受众兴趣,使得线上的宣传无法垄断全局。相反,在公交站、地铁、高铁站、墙体等随处可见的户外广告,却能在密集的人群中得到*大的曝光,并且精准针对当地消费者,可以说是线下版的LBS,从而进一步引发口碑传播。
我认为:二三线城市的户外广告是一门学问,尤其是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下沉,二三线城市的广告自有乾坤。能从中学个一招半式,可以给更“时髦”的营销带来启发。
本地化——越接地气,越有人气
不论是对本地人还是游客来说,这种本地化的产业正是小城市户外广告的一大特点,即便打广告的品牌不够知名。不是百事可乐、德芙、华为这样的大IP,突出跟当地的联系,就能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,凸显出独特特色,获得人们的关注和进一步探究。
社会学家费孝通就在他的著作《乡土中国》里,提出过这样的观点:
从基础上看去,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。
事实上,本地化的广告也得到许多大品牌的重视,比如:支付宝就针对不同的城市推出了不同立体码和宣传物料,力求做到一城一特色。腾讯视频也在各个城市投放了用地方方言写的户外广告,让人觉得亲切、接地气,过“硬”的广告感自然也就削弱了。
场景化——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
在高铁站候车厅里,很容易被这样一幅广告抓住注意力。在人流密集,行色匆匆的场所,简洁、直接、有意向感的静态内容,能够占据人们所剩不多的注意力。
尽管广告主在二三线城市都已经将户外广告玩得很丰富、接地气,但我们能看到的是:它还有更多创意的可能。尤其是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只是“看”到广告,单向地接收信息,而是需要更多的刺激和互动。
广告本身叫嚣着“买买买”的目的性被淡化,内容和形式本身变成很值得分享,影响力从线下进一步放大到线上,这就是传说中的扩散效应。当然,以上提到的本地化、场景化,以及对转化的强调都可以帮助分享的实现。不过我们期待看到更多“不像广告的广告”,或者说,“更互联网化”的户外广告。这将是一种新的趋势。